知网网讯:如果要问当前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最大“风口”是什么,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会回答“海外并购”。据粗略统计,仅近一年来发生在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跨国并购案就高达10余起。追随着中国消费者海外似乎“爆买”的步伐,中企在海外也步入了“买买买”的节奏。那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企业热衷并购海外品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一热潮将给我国相关产业带来何种影响?记者日前就此问题进行了采访。
营养保健食品行业扎堆“剁手”
6月13日,西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7.3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活性营养及体重管理产品供应LovateHealthSciencesInternationalInc,同时获得后者旗下知名营养补给品品牌MuscleTech,从而培育利润新增长点。仅仅就在3个月后,西王食品宣布收购加拿大北美地区知名运动营养与体重管理健康食品经营商KerrInvestmentHoldingCorp。Kerr成立于1998年,拥有Hydroxycut等4个体重管理产品品牌和7个运动营养产品品牌以及超过60项专利,在保健食品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北美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
6月底,新希望及草根知本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宣布,草根知本集团全资并购拥有27年品牌历史的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ANC。ANC成立1989年,主要经营维生素、膳食补充剂、天然生活用品等产品,目前拥有自主品牌119个产品。
8月4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拟以现金出资约9.38亿元收购澳大利亚Vitaco公司60%的股权。后者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营养、健康及保健类品牌产品的公司,其旗下品牌Healtheries(贺寿利)和Musashi(武藏)已通过电商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中国经销商销售至中国。
8月24日,澳优乳业公告称,与澳大利亚企业NutritionCare签订销售协议,将以代价264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1.34亿元收购后者的业务和资产,另以代价52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630万元购入NutritionCare现时位于澳大利亚的物业,上述交易均以现金支付。NutritionCare是澳本土营养草药保健品制造商,产品包括维生素、小红莓、石榴片等营养补充剂。
以上仅为今年6月以来几起较为知名的中国营养保健食品领域海外并购的例证。据统计,仅近一年来,发生在上市企业的并购案就高达14起。“总体数字远远高于14起,因为许多未经披露的非上市企业的并购并未纳入统计。”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说。
健康刚需催生海外并购
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较早实现海外并购的上市营养保健品企业。2014年,中生联合公司旗下控股企业上海惟翊公司,斥资约1.4亿港元并购新西兰家喻户晓的健康食品企业“好健康”(GOODHEALTHPRODUCTSLIMITED)全部股份。中生联合董事长桂平湖告诉记者,海外并购热不仅仅发生在营养保健食品领域,许多领域都在发生这样的事,这和整体经济走向一致。“具体到营养保健食品领域,催生海外并购热潮的是国内关于健康消费的‘刚需’,大幕才刚刚拉开,并购会越来越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保健品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并且过去5年(2011~201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左右。目前关于整个营养保健食品产业规模并无权威数据,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行业整体规模已超万亿元。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及的五大支撑产业就涵盖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器材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万亿元。
2016年以来,中国投资者热切的目光由北美转向了大洋洲。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行业的制高点,占领制高点比较重要。”桂平湖说,这两个国家对营养保健食品的管理非常严格,实行了类药品管理,安全性有背书;澳大利亚生命科学的研发和保健食品研发水准在全球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准;两个国家都具有独特的、丰富的植物资源,很少采用合成的原料,符合追求天然的潮流。“我国消费者从这两个国家带回来的健康产品最多。”
“爆发式的、巨大的、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处于‘饥渴’状态的消费者,对营养保健产业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而跨境购物和跨境电商就像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中国消费者发现国内外的营养保健品之间有落差。国外品种多、价格低、品牌选择余地大,中国消费者愿意选择国外产品。”王大宏认为,“消费的外流引发了产业投资的外流。消费者青睐哪些品牌,投资者就找哪些品牌谈并购”。
中企海外爆买总体健康
“合算!”在谈起对“好健康”的收购时,桂平湖介绍,“好健康”已成为中生联合的主要增长点。“我们当时的收购价是1.2亿元,现在有人出到15亿元要买,这才一年半的时间呀。当然我们不会卖掉它,按照规划,我们还将整合全球资源,也有进一步的海外并购案在规划中。”桂平湖说。
王大宏认为,虽然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热潮显现的时间比较短,但从其投资步伐来看,总体是理性的、健康的。“目前到国外并购的中国企业都是战略投资人,不是财富投资人。战略投资人往往出手比较高,但同时也有很强的规划性。”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困难在于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不了解”,桂平湖建议想要“走出去”的同行,要先了解、尊重当地文化、法规。同时他认为,大量海外品牌引入国内市场,短期来看可能会对本土品牌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促使行业提高质量,重视品牌和研发。
王大宏介绍,国外保健品公司规模都不大,没有太高的壁垒和技术含量,相对容易管理,收购的中国企业本身都是一些素质比较高的企业,从目前来看收购结果都还不错。但他提醒,风险仍然存在:一是收购企业本身的国内市场能不能做起来,如果没有成长性,就要赔钱。二是境外企业的管理,有没有合适的人才能接管,特别是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人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