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网讯:连日来,本报“保健品市场乱象”系列报道成为市民热聊的话题,本报记者调查发现,面对“三无”保健品的欺诈现象,最缺乏抵抗力的是老年人。因此,一些商家为了利益,通过健康讲座、免费出游等手段,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三无”保健品,很多老年人常常因此上当受骗。那么,面对“三无”保健品,老年人为何频频上当受骗呢?心理专家指出,缺乏关爱是他们上当受骗背后的主要原因。
的确,众多老年人之所以深受保健品乱象之害,原因正在于缺乏关爱的心理被这些无良商家盯上,又被保健品推销人员加以利用并“洗脑”了。而保健品推销人员的“洗脑”套路也很简单:首先打着“咨询义诊”、“免费体检”的幌子,引诱老年人前来;接着是“专家”权威讲座,“托儿”现身说法,以此来取得老人的信任;最后是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不少老年人正是冲着来拿礼品才中了圈套。除了这些推销套路,无良商家也很精于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这些以老年人为主要推销对象的保健品,功效大多以治疗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病症为主,极易引起老年人的共鸣和信任。因此,要预防老年人上当受骗,确实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更多的陪伴老人乃是良策。而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做儿女的不妨主动给老人购买一些正规的保健品。同时,在平时也要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多获取信息,不要让他们脱离社会。保健品商家能够忽悠老年人,其实折射的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不满足,从这个角度看,更多的陪伴和关心,让老年人走出心理困境,才是遏制这些乱象的根本因素。
如果说加强自我防范和家庭防范意识是不被忽悠的主要内因,那么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则是重要的外部因素。老年人是社会上极易上当受骗的弱势人群,职能监管部门必须加强行业和市场监管,依法严查虚假宣传、价格虚高的保健品,为老年人的健康和财产建立一道有效的防火墙;同时,加强监管,也是推动和促进保健品行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我国对保健品的审批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从生产资质、产品质量、批文审批、销售、宣传等多个方面加以管控。但由于财力及多种因素的约束,政府不可能无限制配置监管资源。因此在监管资源的配置上,审评和审批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而过程性监管和市场监管属于事中和事后监管,所配置的资源则相对稀缺。正是这种监管的不足,成为了一些不良商家可钻的漏洞。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数量极多的所谓保健品都是打着保健品名头的“食”字头产品,根本就不是保健品。而我们的监管对此类行为习惯性的采取不告不查的态度,即使有人投诉,往往也会因为取证不易而不了了之。
显然,遏制保健品乱象,不能靠群众的自觉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而是要靠监管发力,把“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贯穿始终,改变当前“重审批、轻监管”的现状,下决心建立保健品市场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主动出击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坐等消费者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