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25日讯】(国企杂志)前不久,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再次强调(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这番掷地有声、态度坚决的话语,不仅为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送来沁人肺腑的桂花浓香,而且把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当今与未来经济工作的重心,这将给我国企业未来发展迎来硕果丰收的喜悦!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某些原因,中央各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具体执行落实过程中,不少企业(特中小企业)仍然遇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调查发现,许多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互联网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我们中小企业在经营上面临的是“市场的冰山”;资金周转是“融资的高山”;在企业创新发展上面对的是“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让我们不少企业在创新发展上举步唯艰。不仅有碍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而且影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国民经济的繁荣稳定。有必要下决心解决这一企业发展难题,严格要求执行层面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细分、量化政策措施,完善与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把中央各项减税降负与营造国际一流的竞争环境落到实处,为企业构建良好的营商生态。积极倡导各所有制企业紧扣自身主业,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与品牌经营创新能力,匠心锤炼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好产品、好品牌,确保中华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十八大至今,党中央就改善我国营商环境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辉煌成就。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中国营商环境由去年的78位迅速位列全球第46位。用世界银行有关负责人的话说,中国快速有效的改革开放,营商环境大幅改善。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思维上存在偏差,仍把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与项目投资上,倾力为项目投资者提供土地、资金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对如何构建良好的营商生态,缺乏应有的政策保障与落实机制,自然形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硬、营商环境软”的格局。使诸多优惠政策难己落到实处,近期广西北海市行政审批局领导班子被集体免职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3)。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是否由原来的抓“项目投资”向狠抓“营商环境”转变,因为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竞争与民族自主品牌培育的重要基础。可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各地区域经济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它是孕育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打造民族自主品牌的摇蓝。
这几年,浙江以创新企业成长生态为中心,营造大胆改、大胆试的创新氛围。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使新业态、新产业集群式发展。据统计(4),2018年浙江百强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822.94亿元,比上年增长81.50%。2018年浙江百强企业净利润2434.35亿元,较上年增长69.15%,并涌现16个千亿级大企业,企业发展增幅惊人,创历史新高。这一丰硕成果其主要源于浙江率先采取“一站式服务”和对营商生态的不断优化,充分释放了企业自身内在活力。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话说,浙江发展势头很好,走在全国前列。浙江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使大部分企业体制活、转型快,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应当说,“赢在转折点”是浙江的突出优势,也是浙江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毫无疑问,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正因如此,首先,我们要认真领会中央“放管服”改革指出精神,集中精力谋发展,抓住问题导向,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打好“双创”“组合拳”,才是推动各地经济与实体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此,我们有必要在“放管服”改革工作落实过程中,对该取消审批还没有取消;对服务不配套、不到位、不衔接等问题,尽快完善与落实到位。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着力为实体企业简政、减税、减费,严格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夯实责任主体,加大对企业乱收费查处与整治力度,建立企业收费目录清单,严禁越权、超标准收费,着力解决企业税负偏高等问题。以降低企业负担为突破口,深化各项改革,为企业减负松绑,加快形成行政审批收费最少、效率最高的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实体产业企业快速发展。用全国政协常委、资深注册会计师张连起的话说(5),减税降费要持续推进,特别是用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给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引擎加“高标号汽油”。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加大力度让实体经济更加轻装上阵。
其次,在国际复杂多变的竞争时代,以“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基本原则。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着力建设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各产业类型)省级、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资源,尽快使我国在尖端核心技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内掌握国际市场竞争主动权。举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完善与构建科技创新法规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为科技人员构建宽松的创新环境,让创新性人才有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科技创新决策权。优化政策供给,打破制约创新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破除地方保护,取消专利申报审批费和年报费用,义务为创新者提供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
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发挥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和投入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新格局。强化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创新性人才实行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企业;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动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兼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并购或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吸纳海外高端人才为我服务。尽快形成以企业、科研院所为中心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新格局。让科技创新在我国企业、科研院所实现“井喷式”的发展,补足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上短板。
另外,我国商事制度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权力公平、企业公平竞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由于长期存在部门间监管职能交叉与“重审批轻过程”的监管思维,造成监管难以到位。对此,根据时代竞争要求,坚持以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为原则。努力为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统一取消国内直销企业证照,严厉清扫借直销之名行传销之实等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直接影响民族自主品牌培育的行为。扫清某社会势力以某些借口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管理,规范微商企业的营销宣传,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真正做到贴心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便利服务。
借鉴国内外地区先进经验,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性审慎监管。突出制度供给,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减少事前审批,放松经济性管制,抓紧完善外资、民营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一次性提供贸易数据,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破解企业面临的“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近几年上海商事制度改革的先进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用国际投资银行家、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话说(6),改革开放意味着各类经商活动更加便捷有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这样一个先锋之地,它是中国拓展此类新型开放措施的“试验场”。细致、新颖、便捷的新政策正在快速提升在此经商的好处,对此我印象深刻。如今,这里的贸易通关更为便利,国际融资更加灵活,且更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施资本开放和对资本进行统一管理,新体系确保了外资和国内投资的平等。
再次,由于前期资金池错配转化为房地产开发融资、百姓买房的首付贷融资;转化为消费贷、校园贷融资,致使中小微实体企业融资受到严重挤压。在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经济融资结构、融资体制上痛下决心,以政策法规为引领,构建现代金融创新体系,强化金融监管,着力落实金融为实体产业服务,迅速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商业银行重点服务实体企业融资功能。强化各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信贷为中心,精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从过去以“固定资产”信贷转变为“科技、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信贷为准则。强化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将信贷交易信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贯通到满足供应商、经销商和终端客户的融资需求,为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门槛更低、利率更优惠的融资服务。着力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核心企业战略合作的信用融入到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各产业供应链企业的竞争能力。
同时,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新型金融模式,严厉清扫高息揽储、乱集资与违规放高利贷行为。探索优化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制度,建立区域性的“科技板”、“绿色板”、“农业板”等股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从资本角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设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基金,引导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其他社会资金直接对接中小企业。支持科技、文化创意、农业开发类创业企业,化解企业资金不足、财务杠杆过高、业务不稳定、现金流偏低等困难。着重构建“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与完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贴息贴费风险补偿机制,让更多的实体企业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以“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宗旨,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发挥政策性银行保本微利优势,用好用足国家对“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浮与期限较长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使“双创”之火在全国各地燃燎原之势,全面推动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系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经营战略顾问、亚洲经营智库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