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24日讯】(中国经济网)不久前,央视3.15晚会揭露保健品市场乱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事实上,保健品市场之乱并非现在才有,而是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这些年保健品市场很火,但这种“火”是由概念炒作、夸大宣传、欺诈营销等手段烧起来的。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显的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比如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药物。
有人说,现在“保健品市场骗子太多,老人都不够用了”,这并非只是调侃。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另有数据显示,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超过60%的人看中的是“保健品的功效作用”,他们认为保健品“能够调理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预防疾病”,而对于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
不得不说,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变差,普遍有一种“怕病”心态。而保健品宣扬“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理念正好契合了老人的这一心理。加之老年人辨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差,就让一些不法厂商找到了空子。他们大肆生产销售低成本高售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从老年人兜里赚钱。当然,为了能够做到财源不断,商家也都会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无害”,最起码“不能吃死人”。至于怎么推销宣传,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么“广告+渠道”、会议营销、亲情营销等,模式不一而足,多条腿走路。
“最起码不能吃死人”,意味着违法风险和成本都不高,而这恰是对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市场监管不严、对违法行为惩处不重的讽刺性表达。一旦政府监管不到位,以逐利为终极追求的企业就很难管住自己,出问题几乎成为必然。中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以下简称FDA)以监管严格、处罚无情著称,但对于保健品,它却不怎么管,原因是根据1994年美国颁布的《饮食补充剂保健与教育法》,保健品并不像药品一样受FDA严格监督,而保健品上市也不需要向FDA提交产品安全性证明。也就是说,保健品是否安全与有效,都是厂家自己说的。这就要求各公司严格自律,只要不吃出明显问题,或涉嫌加入违禁成分,FDA并不过问。
正因如此,美国保健品市场也很乱。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市场20%以上的减肥及免疫系统膳食补充剂存在非法宣传疗效的现象,而因存在问题许多保健品被召回,频次更是占到美国FDA第一类药物召回率的一半以上。拿美国说事,并不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想做这样一个提醒:在人性无差别的前提下,监管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只要保健品利润高、成本低(特别是违法成本低),不分中国、美国,总有人想铤而走险赌一把。而中美两国保健品市场同样混乱的背后,是同样监管不到位的现实,这也告诉我们,要解决这个市场的问题,就必须从提高违法成本入手,加大打击力度。
就我国保健品市场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通过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更严的惩处措施,改变保健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让法律真正成为一把高悬在生产经营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