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任万祥军在解读演讲中表示,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规划》)明确提出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的“行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并对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安排,明确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万祥军主任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营养与保健食品“十二五”发展规划了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将本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结合其实际,从营养与保健食品的基础研究、资源与原料、产品工艺设备、产业结构调整等4个方面,重点开展特殊膳食食品等7项工作。
据中国医药产业网消息,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超过50%。
为此,中国医药经济报记者邀请了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任万祥军就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这被各界解读为中国保健食品产业进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期。”,万祥军认为,时至今日,十八大已经闭幕,民生诉求再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被誉为朝阳行业的保健食品业的发展随着监管的不断优化以及《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去劣存优”和“规范中发展”的行业发展路径已经日渐清晰。
此前,始于7月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支持,中国保健协会组织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已经结束月余,但“正能量”仍在持续发酵,“质量是保健食品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严格的质量管控,行业难以发展,企业更难生存,在经过本次活动后,保健企业对严控质量安全已有广泛共识。”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对于我国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未病先预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万祥军表示。
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结构调整
“营养与保健食品的产业布局,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重点研发和生产优质蛋白食品,膳食纤维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营养配餐和新功能保健食品。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保健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建设特殊山师食品原材料基地,推动原料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万祥军主任表示,培育百强和十大百亿企业、东部西部区域形成分工、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保健产业正在积聚力量,重新规划,为“十二五”形成万亿规模而全面布局。这是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粮食局等支持,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营养与保健食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宣贯会所传递的主题。
“对大食品产业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是仅次于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而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正式列入食品工业的”十二五“规划,本身就是食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将本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结合其实际,从营养与保健食品的基础研究、资源与原料、产品工艺设备、产业结构调整等4个方面,重点开展特殊膳食食品等7项工作”。为此,万祥军主任解释,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把大型企业做强一批,把中型企业做大一批,把小型企业做精一批,把小企业、小作坊规范起来。二是培育新兴的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即发挥和挖掘我国特色食品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同时结合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充分利用我国特有天然资源和技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新功能的保健食品。三是加强规模能力、统筹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
比如,开展食物新资源、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资源和功效成分的构效、量效关系以及生物利用度、代谢效应机理的研究与开发;结合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充分利用我国特有动植物资源和技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新功能的保健食品;用于补充人体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发挥和挖掘我国特色食品原料优势,研发营养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孕妇、婴幼儿及儿童、老人、军队人员、运动员、临床病人特殊膳食食品;提高营养食品与保健食品及其原材料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行业制备和装备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等状况;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一直是保健产业中较为纠结的话题
作为涉及民生的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科技研发应该划归“科技惠民计划”。张凤楼说,从“十五”开始,科技部的主体科研计划中就已经涉及相关项目,探索科技在支撑功能性食品安全中能否走出一条比较适合产业发展特色的路子。保健功能性食品将在安全和功能性评价上下大力气,形成完善的体系。
这个方面,万祥军主任解读认为:未来五年,针对功能食品的研发将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以膳食干预重大慢性疾病为中心,利用循环医学构建功效成分数据库和针对不同疾病的现有功能性食品及功能成分数据库,形成功能性食品开发和评价的循证医学体系。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利用膳食对居民进行健康干预,开发出一批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功能性食品,膳食营养补充剂和特殊膳食名牌食品,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建立功效成分和潜在有害物质的确证技术与快速筛查数据和功能性食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
“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基地将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一种主要手段,针对解决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瓶颈上,将采取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利用我国传统资源和特色资源,鼓励开发食品营养功能新资源。” 张凤楼补充说。
循着《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保健产业要将大企业做强、中企业做大,小企业做精。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科技支撑,强化诚信建设和市场营销,依托产业科技服务平台,聚拢一批专家和人才,促进成果的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实施标准化战略,通过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整体抬升保健产业的发展水平。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对此表示,要使保健产业整体脱胎换骨,去劣扬优,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保证量安全,中国的保健产业才能健康高速的发展
在“十一五”时期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在稳健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产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建设薄弱、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从产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仅占整个食品产业7万多亿元产值的10%,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大力发展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势在必行。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峰表示:近年来,中国保健食品行业高歌猛进。依照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年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
“历史的数据和国际经验也显示,当一国的GDP从人均3000美元向8000美元的跃进阶段中,消费者在保健品消费形态方面会发生趋势性的变化,行业将进入一轮快速增长的周期。”,万祥军则强调,目前中国处于从人均GDP4000美元向8000美元的攀升的阶段,保健食品正逐步在中国从高端消费品转变为膳食营养补充的必选品,很多投资机构甚至预计中国保健食品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如何成就这难得的黄金时期?在9月底无锡召开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总结会上,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向记者表示,只有首先保证保健产品尤其是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中国的保健产业才能健康高速的发展。
而这也是中国保健协会历时两个月,走访七个省市的“质量安全万里行”的活动的初衷。“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也出现了很多质量安全问题,作为行业的服务单位,如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发挥协会的作用,促进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张凤楼向记者介绍,在当前全国各界异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保健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国家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也关系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健生产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认识到产品质量安全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取信于民,重视民生。
“任何产品的安全质量都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对于原料供应商的监管也要溯源。而监管部门要完善制度,依据法规,创新手段,通过集中检查和专项治理实现监管。” 国家药监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司司长童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以统一监管来破解政出多门的监管难题
“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但层出不穷的行业乱象也不断涌入公众视野,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我们的行业监管部门并不避讳。”万祥军主任向记者表示,许多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概念模糊,社会整体对此的引导和教育也还远远不够,消费缺乏理性。加之保健食品进入门槛不是很高,企业诚信有失,导致了市场中鱼龙混杂,乱象频生。
在繁荣的市场背后,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急需整顿。万祥军认为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可归结为三类:一是概念混淆,对于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未作出明确界定。很多保健食品多带有“药品”的色彩,这导致了当今保健食品“非食非药”的尴尬局面,也给行业的有效监管带来了障碍。二是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普通的保健品,在广告中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随意扩大保健功能疗效和增加适用人群是违法广告宣传的两大突出问题。三是准入门槛过低。
“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却从未放松,近年来在强调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甚至保持了高压态势。 ”,万祥军强调,经送审国务院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正式出台将成为整治行业乱象的一把利刃,事实上,《条例》的出台不仅是为保健行业正名,更大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整治、规范行业发展。《条例》的出台,首先有利于完善管理制度、推动标准制定,解决监管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否则有些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事实上,围绕着中国保健食品的多头监管难题,各界争论已久,改革的呼声日益迫切。
据中国医药产业网报道,保健食品监管职能历经多次调整。1996年起,卫生部负责保健食品的审批和监管。2003年9月,审批职能移交国家食药监局。2008年9月,监管职能移交国家食药监局。2011年3月,中央编办明确国家食药监局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并将国家食药监局食品许可司更名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目前,一些市、县级局保健食品职能交接尚未完成。
而当前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由药品食品监管部门为主、多部门配合监管的这一总体思路正是针对保健食品此前政出多门的监管难题,试图以统一监管来破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