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18日讯】(红网)在73岁生日前一天,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某小区住户郭绍清老人的生命戛然而止。近3年来,他开始痴迷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存款和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他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在眼下,痴迷保健品的中老年人或许并不少见,但为之散尽家财、且称得上“至死不渝”,则显然非郭绍清老人莫属。不过3年时光,花光全家17万积蓄不说,甚至临终都拒绝上医院,而盼着天亮去买保健品“续命”,实在令人唏嘘。
尽管并不能将郭绍清老人的去世就此归罪于保健品,但就其满屋堆砌的保健品来看,分明已是服用成瘾。甚至当身体频现危象时,依然是信保健品而不信医,最终不治而去。就这个意义而言,谓保健品为“元凶”并不为过。
其实,保健品的准确称呼是保健食品。按其定义,依然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至于其保健作用,也仅在于能调节人体机能,或者说适宜特定人群。也就是说,即便是取得“国食健字”批号的保健品,也并非“神药”,更不能用于治疗疾病。
更何况,眼下的保健品市场,并不排除为数不少的伪劣次品充斥其间,可谓鱼目混珠,让人良莠难辨。再加上某些不法厂商或者代理商推波助澜,打着关爱老年人的幌子,神侃胡吹,大肆兜售他们口中的这类“保健神药”,让其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危害自然可想而知。
而老年人之所以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无疑有着自身的特定原因。一是而今的老年人,大多衣食不愁,因而尤其渴望健康长寿。广场舞的盛而不衰,即是例证。而部分老年人则把目光转向各类保健品,寄希望于其强身健体。无奈由于辨识力不强,屡屡成为被忽悠的对象。
就如郭绍清老人临终依然割舍不下的所谓“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实则是一家专卖油盐酱醋及米面等的小卖部,老人屋内所有的保健品以及用具,均出自这里。可以想见,当既非医生、亦非药师的杂货店老板卖出某种保健品,并嘱咐老人“没病三天两支,有病一天一支”之时,老人日后身体的逐渐衰弱,就已埋下了隐患。
再者,而今的老年人,独居的不少,即便与儿女同住的,也会因代沟的存在而交流不畅。显然,他们的情感宣泄需要一个出口,这就给了某些保健品厂商以乘虚而入的机会。而为数不少的老年人面对帅哥美女推销员的嘘寒问暖,明知其兜售的保健品质次价高且不堪大用,之所以依然笑纳,就在于其他们太过需要这类甜言蜜语。
正如某些老年人所言,他们买的不单是保健品,更是一种情感需求。郭绍清老人患病期间,曾经偷偷扔掉医生开出的药片,而执意服用保健品,不能排除有情感慰藉的因素。至于不少当地的老年人,在郭绍清老人去世后,依然认为非保健品之过,则除了无知,更可看作是保健品推销商情感投资之“功”。
故而,要斩断非法保健品厂商伸向老年人的“黑手”,除了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并大力普及健康常识外,注重对老年群体的关爱,让他们老有所乐,无疑是重要一环。这既是做儿女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担当。如此,则郭绍清老人对保健品“至死不渝”的情节,或许不会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