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起来的中国人,开始重视养生,还认识到养生的意义,是在于更好地享受人生,然而,有些人对于如何养生以及养生的意义存在着一些误区,出现了或是不重视养生,或是养生方法不当的情况,必须予以纠正,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是认为要具备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讲究养生
如今有些人认为,只有经济生活好起来,又有时间和兴趣,才有条件可以讲究养生,其实是一种误解。潮州人有一句俗语“有钱食高丽,无钱食北芪”,很能说明养生不用讲经济条件,就药物养生而论,可以从因钱而异地选择好自己养生的药物品种,即有经济条件的可以选择一些贵一些的药物与食物进行“补益”,而经济条件差的也可以选择一些较便宜的药物与食物进行“补益”,同样起着药物养生补益的目的。对于运动养生,除了设备器具有贵贱之分,大多数的运动(如爬山、跑步、散步、打拳、跳舞、游泳)都是人人平等的。
又如受世人喜爱的旅游养生,可以放飞心情、陶冶情操,让心理平衡,也是可以遵循“有钱走远点,无钱走近些”;“有钱多购物(消费),无钱少购物(消费)”,一样可以得到心理的养生。
养生不论经济,而只是一个理念的不同,只要肯养生,重视养生,人人都可以通过饮食、锻炼,尤其是心理养生来达到健身的目的。
二是认为人老了才要重视养生
有些人认为,养生要到老了才重视、才开始,年青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笔者曾在本报健康版发表一篇文章《养生莫待老来时》,以说明养生要从娃娃抓起,从“后生”开始重视,坚持一生,才能健康与长寿。究其实,养生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复杂,离我们日常生活并不遥远,例如潮语所说的“食对三餐”、“不要暴食暴饮”、“生命在于运动”、“想去想返来”、“勿拷掰心肠”、“不要熬夜”、“知冷知热”等养生理念和措施,就是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做起、从自己的心理修炼做起,都是一些十分普通的常识而已。
养生可以健身,这是人人都懂得的常识,而不论年龄大小,都得健康,尤其是不要带病进入老年。潮州有一句俗谚:“后生人找病,食老病找人”,要使老后生都没有病,养生就得从“后生”做起。只有“后生”做好了,到了老年时期就容易养老,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
三是养生不必随大流
有些人认为,养生是一种时尚,应该“跟得上形势”,还有一些攀比的观念。有些老年人一见到有人说爬山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于是就跟着爬,有些人由于自己的心肺功能差,勉强攀登而伤了身体,主要是对心肺功能的伤害,有些人由是发生心衰致死,如果锻炼时过度的攀爬(包括爬山与登楼)还会对老年的膝关节造成损伤;有些人见别人快跑步可以养生,跟着走,结果也因伤了心脏而出现不幸;有些人见人家吃参茸温补健身,不问自己体质如何、适不适应,结果因误服而发生“火上加油”,或是因“虚不受补”而得不偿失。
笔者通过对潮州市高龄联谊会老年人的采访,曾发表一篇《每人都有一本养生经》,说明了养生保健应该因人而异,因为各人的体质不同,器官功能也不尽相同,尤其一些人各有不同的“遗传病”或“基础病”,此外,有些人对于某些食物或药物也有宜忌之区别,于是选择的养生方法自然应该各有不同,跟着养生,就有可能“撞板”,不仅达不到养生的目的,反而会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所谓“养生不成会伤身”。
四是认为养生吃保健品可以“多多益善”
时下有些人,过份重视以保健品养生,认为吃保健品可以“多多益善”,而不少保健品广告,存在一种“卖花说花香”的虚假“说教”行为,造成了人为的误导,这样,一些人由于滥用保健品就可能吃坏身体。从前,笔者有一位老年大学学生,由于经常无节制地服用保健药,一有“新保健品”就不放过,吃多了,忽视自己身体是否接受,结果丧命。
一些保健品不仅物无所值,而且副作用多多,但由于这些保健品属于“健”字号,不给说疗效,只凭推销人员三寸不烂之舌,既夸大“疗效”,又不如实说明其副作用,出现了误导,必须引起注意。
有一些老年朋友受到一些不法保健厂商的误导,为了贪小便宜(如一些保健品厂商搞传销和赠送礼品、组织会餐和免费旅游)而上当,买到的保健品不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出现不良的反应。
笔者呼吁,为了养生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官方”或卫生部门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制止不法保健商打着“科普”的幌子,行伪科学营利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