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网讯:近期,德阳食品药品稽查支队执法人员进行卧底调查,揭秘保健品“会销”套路。调查发现,“会销”一般有3到5天的运作流程,分为前期宣传、举行讲座、出产品、客户后期维护。常常锁定中老年人,尤其以经济独立、空巢老人为主。组织者分角色进行“洗脑”,老年人被联手“忽悠”。
免费保健品、健康知识讲座、知名专家教授亲诊、厂家大促销……相信很多老年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馅饼”。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包治百病”“免费赠送”的幌子,夸大宣传、花样百出,将成本不过几毛钱的“三无”产品吹嘘成少则数千、动辄上万的保健品,肆意“忽悠”谋取暴利,让大量老年人深陷圈套而浑然不知。
为何保健品骗局屡禁不绝,甚至愈演愈烈?首先,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给了不法保健品商家可乘之机。老年人退休后,独居在家,与同事朋友联系越来越少,而子女也大多忙于工作,很少关心、陪伴,使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与日俱增。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的这根“软肋”,打出“亲情牌”,嘘寒问暖、百般殷勤,让老年人“心甘情愿”的被蒙骗。其次,不法保健品商家精准“忽悠”,环环相扣。他们抓住老年人缺乏亲情、贪小便宜的心理,分角色、多步骤进行“洗脑”,让老年人防不胜防。再次,监管部门存在的难点和漏洞使不法保健品商家“如鱼得水”。老年人花钱买不法商家的产品或服务,整个过程看起来是你情我愿、合情合法的,监管部门很难依法进行整治。
笔者认为,保健品骗局“套路”深,家有老人切要当心。而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需社会多方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一方面,家庭应多给老年人一些关怀和温暖。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交流谈心,积极引导父母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驱除他们的空虚和孤独。同时,多给他们讲一些相关的骗局,增强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理性看待保健品。另一方面,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与保健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食品、药品、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监管工作得以有法可依。各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联合执法,密切配合,确保保健食品流向市场的各个环节都能监管到位,不给不法保健品商家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