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疾病人群的数量有所增长,“亚健康”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以保障健康预防疾病为主的健康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我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健康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近日,由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合作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4.9万亿元,但这距离“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到2030年规模16万亿元的产业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冉伟表示,在预防方面,国内健康管理企业大都还处于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网络服务、产品推广等初级业态,运营模式亟须创新;在治疗方面,生物医药虽然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发展面临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制约;在保健方面,尚缺乏统一标准和认识,资源分散,良莠不齐,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
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部分,健康管理这个概念直到近几年才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未来理想的健康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秘书长王占山告诉记者,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慢病预防的依从性和有效性,从理念到政策、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
相较于治病医疗,人们越来越愿意为涉及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健康管理项目买单,体验科学、系统及人性化的前瞻性健康服务。“健康产业不是一个狭义的产业,它是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体系,横跨健康产品生产到健康服务供给的完整产业链条。”王占山说。
产学研助力健康管理
以健康管理撬动健康产业,构建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让庞大的老龄人口和慢性病隐患变成扩大内需、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清看来,良好的健康管理有“三步曲”:第一步是健康检测和信息收集,形成数据基础;第二步是健康风险评估和评价,从多维度对引发身体疾病的风险因素开展评价;第三步是健康干预和促进,不断探索和完善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管理的出现是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对疾病诊疗模式的改变,这也决定了健康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郭清说,去年11月份,总投资10亿元,位于浙江桐庐富春山健康城的江南养生文化村正式开园,就是政府、企业、院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该文化村将中医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方式相结合,自主研发“江南健康促进系统”,将健康干预手段融入日常生活。目前,江南养生文化村已被评为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中医养生临床研究江南基地等。“我们通过精准检测、系统评估、全面干预的全流程服务,为目标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探索健康促进服务的产学研新模式。”郭清说。
在不久的将来,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该如何不断更新和完善?王占山认为,特别是在解决收费标准的问题上,还将对市场形成一大挑战。未来分级诊疗有望在健康管理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福利体检向个人体检转变,家庭医生成为未来健康管理的主要执行人,商业保险与健康预防之间形成密切关联,社会保险则可在慢病管理方面,譬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支付通道上持续放开。
“健康管理的社会需求量只会不断扩大,有关部门应加快推进顶层设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发展与健康管理学术、科研成果及新技术的转化贡献力量。”王占山说。
智慧管理打造健康产品
健康产业前景广阔,相关政策亟待跟进。其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从事健康大数据、生物统计、健康管理产品开发的科技型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打造开放共享的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合理高效地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认为,企业不仅要运用产学研销为一体的发展理念,拉长产业链,还需连接上下游生产要素。同时,要结合大数据、大公益等平台,将简单的产品化思维转变为立体的平台化思维,推动健康管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冉伟说,这就需要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加强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防控,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