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雀巢23亿美元杀入保健品领域的消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过这也切合了全球消费趋势。有报告显示,全球保健品市场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2048亿美元,亚太地区的保健品市场预计将增长7.4%。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约两千亿元,尚有较大的空间待发掘,国内企业该如何分羹?也许收购境外品牌不失为一个良好选择。
雀巢23亿美元收购美国保健品公司Atrium
近日,雀巢宣布同意以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2亿元)现金收购美国知名天然膳食补充剂公司Atrium Innovations。该交易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完成后,Atrium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企业办事处将作为雀巢健康科学公司旗下独立运作的事业部。Atrium现有管理团队将继续由目前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Luther领导。
据公开资料显示,Atrium公司2017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7亿美元,旗下共有13个膳补品牌以及全球7个制造基地,其中八成销售收入来自美国。该公司最大的品牌是“Garden of Life”,是美国天然膳食补充剂行业的第一品牌。目前,该品牌在超过1.4万家美国食品商店以及在线商店销售,同时已进军一些国际市场,包括中国。Atrium的加入可以让雀巢扩大产品组合,包括纳入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益生菌、基于植物蛋白质的营养品、膳食替代品和多种维生素产品等。
对于此次收购,雀巢健康科学首席执行官毕格瑞(Greg Behar)表示:"我们非常看重Atrium Innovations过往的辉煌业绩和发展历程,欢迎1400名员工加入雀巢大家庭。他们的品牌是雀巢消费者保健产品组合的有益补充,能为健康老龄化、健康发育、肠道健康和抗击肥胖提供营养解决方案。Atrium Innovations的产品能帮助雀巢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线,如:益生菌、植物蛋白营养品、代餐食品和广泛的复合维生素产品线,从而帮助消费者达成营养健康幸福生活的目标。"
雀巢23亿美元杀入保健品领域,其实早有预兆。其今年上任的新任CEO Ulf Mark Schneider自2003年起担任Fresenius公司CEO。该公司是一家提供透析、医院和患者家庭医疗护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医疗保健公司。早有媒体预测,Ulf Mark Schneider的上任可能意味着,未来雀巢将推动收购更多和健康科学、皮肤健康有关的业务。这是由于外界把他看成是一位“收购迷”,在费森尤斯集团的时候,Ulf Mark Schneider就推动了该公司实施超过12起收购。这位新官上任后,果不其然也推动着雀巢向着更高毛利、更高增长的保健品领域投资。
中资企业跨境并购抢占国内保健品市场
雀巢野心勃勃强势杀入保健品领域也切合了近年来的消费主流趋势,在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后,自然会转向更高一层的保健需求。有报告显示,从2013-2018年,整个保健品原料市场预计将增长7.2%;全球保健品市场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2048亿美元,其复合年增长率为6.3%,亚太地区的保健品市场预计将增长7.4%。其中,美国拥有全世界最活跃的保健品市场,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则为欧洲的主要市场,亚太地区将有望成为继北美保健品市场后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地区,其中以中国、印度发展性较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也日趋增强,有业内人士预测,2016-2021年中国保健品销售额将从2600亿元增长至4000亿元。并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直销和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中国保健品市场增长的重要来源。据阿里健康数据显示,阿里健康海外旗舰店跨境进口保健商品遭遇疯抢,2017年双十一刚开始的10分钟内,包括澳佳宝黄金孕妇营养素、swisse钙、博朗耳温枪、雅漾喷雾、贝德玛蓝水等41款产品售罄。
广阔无垠的市场,吸引着众多境外保健品公司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掘金地。截至今年6月,全球五大保健品公司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中均对中国市场有所提及。尤其是美国品牌USANA(优莎娜),大中华区销售额约占其一季度全球营收总额的50%;美国品牌NuSkin(如新),大中华区销售额约占其一季度全球营收总额的30%;澳洲品牌Blackmores(澳佳宝)、美国品牌Herbalife(康宝莱)和澳洲品牌Swisse(瑞思),大中华区销售额约占其一季度全球营收总额的20%。
在国外保健品巨头纷纷掘金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内企业却由于国内保健品市场的特殊性,纷纷将目光投向收购、合作等引入国外品牌的方式。目前,国内企业采取三种方式引入国外保健品品牌,一是并购整合,以合生元收购澳洲Swisse为代表;二是成立合资公司,以汤臣倍健和NBTY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市场为代表;三是经销商持股分享品牌成长,以Comivta在中国的经销商深圳康维他天然食品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朱广平家族持股Comvita 10.07%股份为代表。不过,由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的出台和跨境电商税改的实施,还有资质获取、双方沟通、利润分配等因素,国内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收购境外品牌这种方式来争夺保健品市场份额。
2015-2016年中资企业跨境并购保健品品牌时间表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等多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