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国的转基因食品名单,玉米、棉花、甜菜和大豆、油菜两种油料都在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名单之内。一时间,转基因食品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公共话题,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到市井百姓的街谈巷议,无不时有涉及,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范围之广、舆论关注度之高,实属罕见。究其原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固然是重要因素,而过于稀缺的官方信息和权威发布,无疑又加深了公众的顾虑和担忧。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我国公众至少接触和食用了一些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比如以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并未获得商业化种植批准的转基因主粮,如大米等悄悄进入市场,此前,一些媒体也披露过这种情况。而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基因食品如何才能赢得中国人的民心,被国人逐渐接受。
“本来对转基因食品并没有太多关注,但最近经常在食用油的外包装上,看到标注有‘非转基因’字样,这让我心存疑惑。难道以前用的食用油都是转基因的?会不会不安全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朝阳旺角小区的王女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而且超市营销员对记者表示,标注有非转基因标识的食品明显销量要好。消费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买账,对其安全性仍持怀疑态度。更有人甚至将转基因食品“妖魔化”,在网上大肆发布转基因食品各种危害,加深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
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排斥也与我国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从三聚氰胺、问题酸奶、瘦肉精、速生鸡到毒生姜、肉毒杆菌甚至假羊肉,不断冲击公众神经。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众对“舌尖”上的问题前所未有地关注和不满,也使得人们对莫名其妙突然闯入视线和餐桌的转基因食品疑窦丛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微博)认为,目前还没有发现短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健康问题的案例,不要把转基因农产品想象成毒药。网上流传的“转基因食品名单”不靠谱。对转基因食品应该分类看待。
当前网络上、媒体上转基因的讨论有时被各种各样的谣言所左右,大多数谣言都很容易被识破,可就是这样,这些谣言在微博、微信上被转来转去,而且过一段时间又被翻出来再炒。比如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这被当成了转基因食品有害的最直接证据,可是如果问一下美国人或者在美国工作生活过的人,他们都会说美国很难找到非转基因的食品。但是很奇怪的是,现在中美经济联系如此紧密,周围很多人都有机会去美国,也很方便地买到美国产的食品,都很容易发现美国人也是吃转基因食品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相信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这样的无稽之谈呢?
农业部基因安全管理处处长李宁也曾表示,关于网上流传的“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纯属谣言。事实上,美国是种植转基因作物和食用转基因食物时间最长、数量最大的一个国家。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的种植比例超过90%,美国人不吃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更为讽刺的是,转基因食品这一本来很严肃的科学问题,现在已经变了味,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街谈巷议的话题。而真正钻研一生的科学家却都靠边站了,他们的话没人相信,甚至被人咒骂。公众宁愿相信一些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言论,也不愿相信亲手做实验得到可靠结果的科学家。虽然转基因的讨论非常火热,但是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在其中却很难见到,这对于转基因农业这个小领域是不利的,对于中国的未来也是有害的。
出现这个问题,并不都是民众的错,现在,中国民众对于专家的质疑已经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很多专家学者不负责任的言论已经深深刺痛了中国民众的神经。“专家越是站出来表示转基因食品没问题,我们就越表示怀疑,因为他们是‘砖家’嘛。”网友小刘带着调侃的味道对记者说道。
因此,即便转基因食品真的在多个方面优于传统食品,也不能强制推广,应当让公众心甘情愿地选择。在转基因食品的选择消费上,不能对观望和不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公众扣上“反转”的帽子,这样的帽子就像“反科学”甚至“反革命”的帽子一样,让公众既不舒服,也非常反感,会成为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一种极大的障碍。
除了消费者心理层面的因素外,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是消费者不太愿意相信转基因食品的一个原因。目前我国没有一部法律专门规定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在相关法律中,种子法只有3处涉及转基因问题,而且有两处授权国务院具体规定。但在很大程度上,国务院好像又授权给了农业部。目前专门规范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只颁布了一部《农业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条例》,除《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由质检总局颁布外,其他几乎都是以农业部令的形式颁布的部门规章。因此,相关部门所言的进口转基因玉米合“法”实际上不过是符合部门规章的合“规”而已。
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定在数年以前,那时对法治政府与透明政府的要求还没有这么高,因此在关系到转基因相关公共决策中如何公开信息与吸纳公众参与,这些规章中几乎没有任何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
在转基因食品的市场流通方面,表现也很不尽如人意,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仍然存有很多漏洞。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加注上“转基因”标识,消费者购买时多有顾虑,更多的是选择不买,生产厂家为保证销量肯定是能规避就规避。信息披露不充分,公众缺乏足够的知识进行判断,这就造成了转基因食品越来越被民众所排斥。
客观而言,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此番针对转基因问题的发声,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人们长期以来的关切,有助于打消公众的焦虑。但也要看到,这次信息披露是媒体“求证”的结果,而非官方主动发布,发布的内容也很有限,离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仍有不小的距离。
要让公众放心地消费转基因食品,也需要让大家了解,即生产出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相比,是否有极大的优越性,比如营养价值更高更丰富、口感更好、安全性更强、价格更低、烹制更简便、保鲜性更强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便其中只有一两种因素要优于传统食品,也会有公众自觉自愿地选择转基因食品。
现代生物前沿技术的转基因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目的是要造福人类。因此,只有当转基因技术所创造的产品,尤其是食品的益处和优势为让公众所理解、接受,公众才会自觉自愿地购买这样的食品。食品行业融入科技因素是未来食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原有环境的冲击,转基因食品也不例外。相信随着转基因食品的逐步成熟,各种信息的公开,以及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未来转基因食品将改变传统食品市场格局,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