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最近为保健品行业深深捏了一把冷汗,前段时间“虫草”引发的行业地震,保健品行业一时间成了各大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两天更是热闹,中科院正在召开一场“虫草”及其衍生产品的论证会,科普作家方舟子的一篇《叫板科技部的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就是大忽悠》的微文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些讨论的结果,相信会有科学界的牛人来解读。哥在这里姑且不论。不过,对于保健品行业这些乱象,哥是真的有些话说。
哥觉得,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基础甚至是用伪科学来忽悠消费者,是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屡被诟病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认识,惟有科学与执着,但这两种精神,却恰恰又是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最欠缺的。不过,质疑它不科学,要允许它用科学的研究来摘帽,否则它就永远只能不科学下去。哥认为,保健品虽然有20年的发展历史,但其介入科学领域的研究还像个孩子,社会应当给予我国营养保健食品企业介入科学研究领域的稚嫩尝试更多的耐心。而保健品企业也不能因噎废食,科学研究的尝试不能停止,别把科学当成一种包装。
这边厢,热闹还没冷场,那边厢又爆出“湘潭警方侦破滥用西地那非制作保健品过亿元”的新闻,继而引发了新一轮对保健品的舆论鞭挞,无奈历数近年来破获的保健食品案件最多的就是非法添加。哥记得,2012年食药监总局曾经重拳出击“打四非”,然而非法添加不仅屡禁不止,如今更甚,成为重大安全隐患。
保健品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要想根治,还得从监管入手。监管是政府依据规则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的单向引导和限制,治理则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关系和灵活手段,其经验对于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这几天国家质监总局公布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名单长得哥都来不及细看。不过,我国新《食品安全法》打从出台就被人们冠以“史上最严”称号。
简单的说,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注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这种方式极大地规范了保健品市场,将大量不合规的产品挡在门外,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审批制弱化了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加大了政府的责任风险,特别注重前置审批,却疏漏了后市监管。自然有人就想趁虚而入。
哥得说,但凡要吃下去的产品都称得上是良心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是守住企业道德底线的一项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诚信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是政府监管部门目前应该努力的方向。让无序竞争、没有底线的行业搅局者滚粗保健品行业!这不仅是对行业的负责,也是对消费人群的生命安全负责。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盲区,但要从根本上整治保健品乱象,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健为优,健以效为本,效以科为行。哥衷心祝愿保健品行业能把科学精神沉淀渗透到行业根基,也能把企业道德坚持到底,为行业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