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网讯:“浑身上下老毛病,两口药酒全搞定!”身体健康的人对于这样的保健品广告或许不太关注,但是对于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来说,如此“神药”,怎会不想一试?然而,有多少被视为救命稻草的保健品,却极有可能成为加重病情的助推器。
近日,安徽绩溪一名疑似恶性肿瘤患者因轻信保健品抗癌的虚假宣传,延误了正规治疗,最终患癌症去世。诸如此种被不良保健品坑害的案例时有发生,轻则破财,重则丧命。被视为朝阳行业的保健品业随着此次事件再次陷入信任危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虚假宣传最为严重
生产环节上,无证经营、违禁添加多发。近年来,每年都有无证经营、盗用或伪造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保健品企业被查处。非法添加药品行为是保健品造假的突出问题,多出现在调节血糖类、改善睡眠类、减肥类、抗疲劳类、辅助降血压类和辅助降血脂类保健品中。此外,还有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的行为,这种保健品虽危害性相对较小,但却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和市场公平。
宣传环节上,虚假广告、违规标签“放肆忽悠”。日前,国家食药总局通报了9起虚假宣传广告,2起保健食品广告上黑榜。近年来,炒作和夸大宣传成为了保健品占领市场的法宝。有调查显示,有些保健品的成本和研发费用甚至不及利润的1%,此等暴利,不靠质量全靠营销。与此同时,“忽悠”范围不断升级,有些保健品甚至打起了抗癌的旗号,坑害消费者。而实际上,抗癌、防癌并不在被我国法规认可的保健品功效之列。并且,很多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中标注的成分和药效也都不符合法律规定。
销售环节上,洗脑传销、专坑老年人。数据显示,保健品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老年人消费占据一半以上。有媒体报道,北京一家保健品企业靠诱导老年人高价买药,3年来卖了70个亿。而且销售手段不断翻新,免费旅游、健康讲座、后期回访……一些黑心商家绞尽脑汁地掏空老年人和疾病患者的血汗钱。
有法可依 保健品行业应在法制轨道内规范运行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7月起正式实施。该办法要求企业对产品安全性、保健功能和质量可控性有明确的材料表明,监管部门对企业可进行备案管理监督。
在对于虚假宣传的整治上,《办法》明确,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的词语,明示或者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误导消费者的词语。
食品专家明确表示,目前,国家批准的保健品功效仅有27种,防癌抗癌功能并不在包含在内。
此外,新《食品安全法》、《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总局关于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等,都从法律层面规范了我国保健品行业。
然而由于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监管不力、经营者责任心缺失、消费者辨别能力差和安全意识不强加之高额利润的诱惑,某些保健品企业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置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从事违法经营,害人害己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积极引导 广而告之不可或缺
单就国家批准的27种保健品功效来说,调查显示,只有3成消费者知道这27种功能。而且,对于保健品的具体功能作用、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主要区别,人们也多认知模糊,甚至混淆。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把保健品视为神药。
中消协曾表示,消费者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现在我们的消费者获取产品消费信息的途径不对称,权威消费教育普及和宣传不够。尤其是造成盲目轻信保健品而耽误正规治疗,导致失去生命的悲剧,更体现了人们对于保健品正确认识的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乱象频发,我国多数消费者逐渐对保健品行业失去信心。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40%的消费者信赖国外保健品。这其中,政府的积极宣传和引导应负起相应的责任。
因此,广而告之,不仅仅是要向消费者普及保健品常识和法律规定,引导消费者正确购买和使用保健品,也要宣传我国保健品行业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坚定消费者信心,也规范和挽救整个保健品行业。
编后语
合力打造健康中国 不再谈保健品“色变”
健康中国,要做到法律健全、监管有效、市场诚信、人民幸福,各项事业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河堤溃于蚁穴,保健品行业存在的问题不能小觑。治理行业陋习不能只靠打击监管。国民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是打造健康中国的基础,政府的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正确意识应该成为市场健康发展的星星之火。
保健品旨在保障百姓身体健康,而不是市场为经营者牟取利益而开的方便之窗,更不应该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老虎”。只有多方形成合力,市场运行才能更健康,保健品行业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加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