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蛋白磷酸肽(CPP)是以牛乳酪蛋白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得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可用于各种营养、保健食品中,能有效促进人体对钙、铁、锌等二价矿物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率达80%以上。
钙只有以离子形态存在时才易被吸收,而且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中又容易与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盐而流失。CPP对钙的吸收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下能与钙结合,抑制不溶性沉淀的生成,避免钙的流失,最终因游离钙浓度的提高而被动吸收。
从我国民众的钙营养状况看添加CPP产品的市场前景我国民众膳食组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影响钙、铁、锌吸收因子,如植酸、草酸、纤维素等,因此,中国人缺钙尤为严重。除了钙以外,中国人最易缺乏的矿物质是铁和锌。CPP不仅可促进钙的吸收,对铁、锌的吸收利用也有良好的促进效果,这更使得CPP在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备受瞩目,比如无限极就在钙片中加入CPP。CPP能真正达到有效补充人体缺乏的矿物质的目的,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们来看看缺钙的症状到底有哪些?下面分为不同的人群来认识缺钙的症状:
中老年:骨质疏松、易骨折、身高缩短、驼背、骨质增生、牙齿易出血、掉牙脱发、腰酸背疼、行走不便、头晕失眠、肩周炎、关节炎、神经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结石症、糖尿病、易疲劳、困倦、早衰、性功能低下、老年痴呆、便秘、大肠癌、渗出性水肿、皮肢骚痒、皮肤老化和头皮屑多。
婴幼儿童:多汗、易惊、倦怠、睡眠不安、夜惊、夜啼,体弱、常感冒、食欲不好,个子不高,手足抽搐、便秘、烦躁不安,前额突出、鸡胸、下肢畸型、O型或X型腿、佝偻病、小儿麻痹、骨骼发育不良、牙齿不整齐、生长发育缓慢等。
青少年:骨骼生长不良、发育迟缓、牙齿发育畸型、患荨麻疹、近视眼,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易疲惫、学习成绩不佳。
孕妇:低血钙、掉牙、腰腿痛、小腿抽筋、下肢浮肿、产后关节痛、腰酸背痛、倦怠乏力、高血压、骨质疏松、骨软化症、骨盆畸形、牙齿松动等。
二、缺钙对不同人群的危害:
儿童期:钙对儿童的作用是促进牙齿和骨骼生长;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引起骨骼发育不良,会造成免疫力低下,比如说晚上睡觉的时候,容易惊醒,容易啼哭也烦躁,还有盗汗,厌食、方颅、佝偻病这些症状,还可以导致儿童多动症、贫血、生长迟缓,当然缺钙特别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儿童的骨骼畸形。现在有些父母很关心孩子的身高,希望孩子从小就高高的,可事实却是缺钙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往往身材就矮小。
青少年期:到了青少年,如果缺钙的话就会引起发育不良,比如说容易感冒,还容易过敏,还有腿软,抽筋,疲倦乏力,烦躁,精力不集中,偏食厌食,蛀牙这些情况。青少年时期的骨量是逐渐增加的,我们可以比喻为骨钙的“储蓄”阶段,只有青少年时期储蓄更多的钙量,才能确保中年时达到更高的骨峰值。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缺钙也会引起感冒,容易过敏,比如:乏力、怠倦、抽筋、腰酸背痛这样经常见到的症状;在35岁后,骨量开始丢失,特别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骨量迅速丢失。这个时期如果缺钙,可能会导致腰背酸痛,身材变矮,驼背,绝经后骨质疏松等现象。关键原因是这个阶段是骨量丢失速度加快,我们成为“消费阶段”,所以从成年开始,为了减缓我们的骨量消费速度,我们也需要积极“储蓄”,“钙”念终身。
老年人:钙对于老年人的尤为重要。老年人缺钙就会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结石、骨折、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质软化等。65岁以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平衡度差,易于跌到,引起骨折,尤其是脊椎、髋骨和前臂远端骨折。
三、CPP促钙吸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人的饮食中的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植酸、肌醇六磷酸等高磷成分,在小肠下端PH7~8环境下与钙结合而生成磷酸钙沉淀。而CPP能抑制磷酸钙沉淀的形成,使游离钙保持较高的浓度,促进钙的被动吸收,成为维生素D作为钙吸收促进剂的又一途径。
2.促进骨骼对钙的利用
动物实验表明,CPP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减弱破骨细胞作用及抑制骨的再吸收。
3.促进牙齿对钙的利用
过去认为,餐后咀嚼乳酪能刺激唾液分泌,使碱性的唾液缓冲牙斑上的酸性物质对牙釉质的腐蚀,有助于防止龋齿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乳酪中含有的CPP能将食物中的钙离子结合在龋齿处,减轻釉质的去矿物化,从而达到抗龋目的。
科学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各种钙源的吸收率相差无几。而CPP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在产品中加入适量的钙吸收促进剂CPP才是明智之举。CPP是由牛奶中的酪蛋白经生物技术提炼出的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牛奶精华”,因此补钙产品中加入CPP最合适。在强化钙、铁的产品中添加了CPP,使其具有不同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的特色,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目前,我国从儿童到中老年人各年龄组的人群,普遍存在缺钙问题,而缺钙可引起人体多种疾病,这就使得国内补钙保健品市场多年以来保持长盛不衰的现象,消费者的补钙意识已由“接受”转变为“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