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9部门,召开了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当前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突出,社会反映强烈,老百姓深恶痛绝。”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此次整治是近年来参与部门最多、时间跨度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专项行动,“要把四个最严落到实处。”
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对保健品行业最大力度的治理政策,一时之间,很多保健品行业人士纷纷看淡市场前景。但如果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许会得出另外的结论——国家不是简单的要打击保健品行业,而是治理行业内的不规范行为,去伪存真。这实际上是对合法保健品企业的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大健康时代的背景下,保健品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前景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保健品行业的规模仅有1131亿元,去年保健品行业规模达到了2644亿元。近几年来,中国保健品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分析预测,预计2017年保健品规模将到达2927亿元,与2012年相比,几乎是它的3倍。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国家为何施重拳治理保健品行业
先看看国家为什么要治理整顿保健品行业。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业界一般认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以福建农业大学副教授杨振华研制出一种“851营养液”为开头,接着由三株口服液开启中国保健品营销发展的大幕。
三十年来,保健品营销模式出现了广告营销、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直销等等方式,近年来还出现了以新零售为旗号的“微商”模式。
“会议营销”“直销”“微商”由于进入门槛低、现金流动快而受到许多商家青睐,而这块正好就是本次打击的重点。
抛开会议营销等新营销模式的具体操作,诸如流程、话术等等,当下保健品营销不规范的最大核心问题就是“宣传疗效”“夸大功效”,即本来不应该具备治疗效果的普通食品被宣传成有治疗效果的“神药”甚至进行“疗效承诺”,有保健品批文的产品偏离标签、说明书标示的内容,故意夸大并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近期曝光的各种保健品欺骗案例,无一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当前的保健品行业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过分依赖广告促销,不利于提高质量水平。有些企业的广告费高达销售额的50%以上,从一开始就陷入研发低投入、广告高投入的怪圈。
在广告宣传中,又较多地存在夸大宣传现象,惯于使用“概念炒作”,把它作为保健品“造市”法宝,实际上成为保健品“短命”的硬伤,这使得保健品产业常常陷入“概念—市场—概念”的经营误区。二是产品开发力量薄弱,不利于提高科技含量。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的保健品产业刚刚起步就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和潜在危机,成了“问题产业”,往往使消费者难以实现“花钱买健康”的目的。
未来保健品行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显然,此次国家层面的治理整顿,就是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强有力的梳理。完成梳理优胜劣汰后,中国保健品行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理由如下:国内保健品市场发展空间大。据报道,我国消费者在保健品的消费额占总费用的0.07%,而欧美国家占25%,相差甚远。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内地居民在保健类的消费支出正以15%~30%的速度增长。这充分说明保健品市场可能比中药市场还要大,而最主要的因素是对健康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治病从预防入手,所以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有需求就有市场。
个人判断,未来5年内,免疫调节、排毒养颜类保健品将维持目前强劲的销售势头,而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植物雌激素类产品、补肾产品将逐渐升温。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人类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利用新资源,开发新的保健食品以满足人们追求高质量饮食的需要,将是未来保健品的一大趋势。
其中,属于天然生物的昆虫、海洋生物、中草药是开发的几个热点。从形式上来说,未来保健品的趋势将越来越专一,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保健产品。
因此,我国健康保健产品行业潜力巨大,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次国家层面的治理整顿,可有效清除行业内不规范的害群之马,真正合法的企业最后会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次整顿就是保健品行业的凤凰涅槃。
伴随中国老年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保健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然,过去那种靠“坑蒙拐骗”的非法手段得以野蛮生长的终将失去存在的土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未来的保健品行业将会更加健康理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