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跃居香港富豪榜第三名,无限极大健康板块功不可没。公众把李文达的大健康事业掀了个底朝天,但公众没有关注到的是,前两大富豪李嘉诚和李兆基,其实也早就在大健康板块布子深潜。
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世界前五大直销企业康宝莱和著名职业经理人李延亮劳动合同纠纷案的二审判决书。二审结果维持原判,康宝莱须向李延亮额外支付经济补偿48万2242元。
这是一则典型的旧情人与新情人的故事。
我们无意探讨李延亮与老情人的恩恩怨怨,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李延亮的新情人及其背后与香港三大富豪争霸的大健康江湖。
香港富豪三甲齐齐种菜大健康
情人的事情当然与情人节有关。
2019年的情人节(2月14日),《福布斯》公布了《福布斯2019香港50富豪榜》。
香港的首富,依旧连续21年维持了同一个答案。
尽管对比去年榜单的363亿美元缩水了一截,但李嘉诚仍是香港财富世界的帝王。排名第二的房地产大亨李兆基也从315亿美元变成了300亿美元。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新晋老三李文达。在一年的时间里,从85亿美元的身价暴涨至如今的171亿美元。
谈起李文达在大健康产业的历史,人们都不会忘记无限极这个直销行业的巨无霸。2018年,无限极销售业绩高达3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3.56亿元,毫无疑问占据了中国直销百强榜单的榜首地位。如此强劲的劲头,不得不让人们对李文达的后劲高看一线。
▲李文达凭借无限极跻身富豪榜老三
新星总是那么遭人关注,李文达跃居香港富豪三甲,更因为旗下无限极做大健康和直销的原因,早已被媒体掀了个底朝天。
而千年老一李嘉诚和千年老二李兆基当选似乎该说的都说了。这里面似乎早已没了新闻。
一所财经注意到,李嘉诚和李兆基主要都是凭借房地产,但他们其实早已如李文达一样,在布子大健康产业,李兆基甚至用了李文达同样的招数——直销。
不同的是,大健康的这条河流,将这两名顶级富豪带到了两片不同的海洋。
第一大富豪布局大健康的大手笔
李嘉诚进军大健康的时候,也正是李文达旗下的大健康产业最困难的时候。
1998年金融风暴过后,为了走出困局,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打造“中药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中医药中心。敏锐的李嘉诚选择与时任香港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联手,豪掷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同年,李文达旗下的大健康产业公司南方李锦记(也就是现在的无限极)却遭遇了“两刀切”,一刀是中国政府禁止传销,公司业务立马陷入近乎停业;另一刀是中国禁止部队开办企业,其合资方第一军医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方医科大学)不得不撤资。两刀让李文达的大健康产业陷入停顿甚至亏损。
▲李文达的南方李锦记也曾陷入危机
但李嘉诚打造的中药港也并不顺利。
中药行业需要底蕴深厚的药企的支持,并不是纯粹基础设施硬件的堆砌。中药港在运作的几年里,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
这次投资的失利让李嘉诚将眼光放到了具有深厚中药历史的北京。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李嘉诚的视野。
李嘉诚的动作很快,我们可以从2000-2004四年间同仁堂和和记黄埔的举动,从侧面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2000年3月,同仁堂科技成立;
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与和记黄埔附属的和记中药和京泰实业共同成立同仁堂和记,其中和记黄埔占股50%;
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登陆香港创业板,成为首家由A股分拆而来的创业板公司。李嘉诚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为了加速占领中国市场,在之后的几年里,李嘉诚在华中和华南也同样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2001年8月和记黄埔与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合资2.2亿元,成立“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
2004年5月,和记黄埔与广药集团共同出资3.45亿元,成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人们俗称的大健康产业,除了药业外,还有另一大板块就是保健。李嘉诚在布局药业的同时,也想让保健板块比翼齐飞。
早在2001年,李嘉诚在保健品市场就正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同年3月,和黄健宝正式成立,投资额高达2亿746万元。
李嘉诚的落寞
让我们把显微镜放到专注于大健康的和黄健宝上。
在和黄健宝成立当年,该公司同年推出提高记忆力的保健产品“脑灵通软胶囊”(下称脑灵通)与“智灵通乳酸钙冲剂”(下称智灵通)。
遗憾的是,这两款拳头产品的结局都不太如意。
由于销售状况未达到预期,脑灵通在2007年宣告停产,并将批文转让;智灵通则被广州精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但国家食药监局官网已经没有了智灵通的批文号的下落。
智灵通成了无实际疗效、无确定生产商和无商标权的三无产品。
现在市场上几乎很难见到和黄健宝的身影。
和黄健宝到底怎么了?究其原因,在于和黄系药企在销售模式的单一化,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打法。
而今年安利、无限极等用直销模式销售保健品大行其道的时候,这种最适合的大健康行业的直销模式竟然没有在和黄系药企应用开来。大部分销售人员仍然奔走在医院、药房之间,每日在所在辖区进行远程打卡。
根据多名和黄药业的销售人员反映,和黄旗下产品除了麝香保心丸这个拳头产品以外,旗下大多数产品无法形成“走量”的销售规模。
离开了直销,也没有营销模式的创新,李嘉诚搞大健康搞那么多年都没声音,其是必然的结果。
3月11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hi-Med,简称“和黄医药”)宣布,其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计财务业绩。
据悉,和黄医药2018财年总收入为2.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4亿元(2017年2.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8亿元);净亏损748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12亿元(2017年净亏损26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89亿元)。
而2017年李锦记旗下的无限极销售额已达213亿元,相当于13个和黄医药。2018年尽管遭遇诸多不顺,无限极的业绩也远超和黄医药。
面对借助无限极从第十一名跃居第三名的李文达,常胜将军李嘉诚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第二大富豪布局大健康的戏剧性
香港富豪三甲的江湖,总是充满着戏剧性。
2018年3月16日,年满90岁的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
同一天,商务部直销企业名单中突然多出了一家名叫汉德森日用保健品(上海)有限公司的企业。
这是2018年商务部颁发的唯一一张直销牌照,据称从申请到拿牌不到1年。而现在商务部暂停颁发直销牌照,颇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
非凡之事背后必有非凡之人。
根据天眼查网站查询到的股东信息,其实际股权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60%来自江苏艾兰德营养品有限公司,剩余的4成股份,则有着李兆基恒基集团的身影。
▲继李嘉诚之后,李兆基凭直销崛起
三大富豪排名第二的李兆基,没有在大健康领域里缺席。汉德森在上海的总部,正是在黄埔区恒基名人商业大厦内。
2017年3月14日,双方联合投资的恒艾健康服务产业园在国家级医药基地江苏靖江正式奠基动工,总投资额高达50.5亿元人民币。如此大的手笔,表现了李兆基进军大健康的决心。
本来专注房地产的李兆基,为何选择占座大健康呢?
实际上,房地产企业转型大健康已经是业界的常见操作。包括万达、万科、恒大、碧桂园在内的一系列房地产巨鳄都尝试转型医疗大健康产业。
其中万达的王健林更是在今年1月的年会上义无反顾地表示要“全面剥离房地产,进军大健康”。
究其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在多年的运作下,能天然的对接大量潜在客户,这一批有经济实力的客户恰恰是大健康产业的目标人群。
李兆基的希望
似乎是吸取了第一大富豪落寞大健康的教训,或者是吸取了第三大富豪李文达的经验,居间的李兆基进军大健康,落子在直销行业——毕竟,直销是适合保健品最好的销售模式。
根据营业执照显示,这家拿到2018年唯一一份牌照的汉德森的负责人,正是原康宝莱中国区总裁李延亮。
▲李延亮采取的直销+新零售模式,也许正是现在直销转型的方向
李延亮几乎创造了康宝莱中国的传奇巅峰。
入职汉德森后,有媒体报道,李延亮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自己专业的企业管理经验,还带来了原康宝莱多名核心团队成员以及从康宝莱获取的先进销售理念。
李延亮将采取直销和“社交新零售”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实现销售的目的。直销这种极为适合大健康领域的销售方式早已得到多家业界巨头以每年数千亿的销售业绩所证实。
而新兴的社交电商,则有着抖音、小红书等新兴企业的支持,强大的带货能力让不少传统企业汗颜不止。
李延亮采取的这种销售模式,很快打开了汉德森的国内市场局面,并且一直被业界看好。这让入场最晚的李兆基尝尽了甜头……
▲汉德森全球工厂分布图
尽管中国大陆掀起了对直销和保健市场的整顿风暴,但著名直销专家、九方马公司董事长王万军认为,整顿对直销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直销仍将会获得较好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经过权健事件,直销行业已经意识到转型社交新零售的重要性,年后不断接到怎样转型社交新零售的咨询。这对一开始就采取“直销+社交新零售”的汉德森来说,已经快人一步。
采用直销模式销售大健康产品的李文达在突飞猛进,采用“直销+社交新零售”的李兆基财富只比李嘉诚少17亿元。
大健康+直销已经改写了香港富豪三甲的格局,接下来,僵化的和黄系该何去何从?汉德森又会如何发展?无限极是否会有其他新的机会?香港财富三巨头在大健康领域的棋盘上将会如何落子?大健康是否会再次改写香港富豪三甲的排位?
一切都尚未可知。
这个江湖,早已风波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