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1日10时30分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就“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融媒体中国经济网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名牌评选认定活动清理工作的通知,请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此工作是如何考虑的?
张茅:
企业的品牌,是不是名牌,是不是知名和著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而过去有一种观点往往认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产品,要通过政府来进行评比和奖励,实际上是扭曲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为此我们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些情况,我想记者朋友们都了解。
同时,也容易产生政府的寻租和腐败行为。本来是一个企业的产品,政府既然背书了,就要承担责任,就要被问责,被追责。所以,在原来机构改革之前,原工商总局就已经取消了所谓知名商标、著名商标的评比,这项工作还是在人大法工委的支持下,因为不少地方为此都立了法,要评选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同时,我们还取消了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评比,现在我们对各地评选著名品牌、知名品牌进行清理,有些地方政府不搞了,而一些与政府没有脱钩的协会、所谓“红顶中介”还在进行这项工作,这也是我们所不允许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的榜单上只有“黑榜”没有“红榜”,“红榜”是消费者的口碑,是企业应该做到的,“黑榜”就是你违法经营要受到惩处。所以,也希望记者朋友们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要再为企业的行为背书站台。谢谢大家。
瞭望周刊记者:
我们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了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这项行动开展以来,也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想了解一下,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在这项行动当中还面临哪些“硬骨头”需要啃,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谢谢。
张茅:
“保健”市场,近一段时间来,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比较大。乱象比较多,危害大,必须加强整治。“保健”市场中有些概念确实也难以界定,市场上的保健品,有企业自己定位的保健品,也有在有关部门注册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用品,这里面虚假宣传的成份确实不少,容易对老年人、儿童危害大。有的老年人相信保健品宣传的作用,我听到一些朋友讲,家里的老人相信这些宣传,当时买了保健品,子女回家就批评了,后来老人买了就不跟子女说了,自己买了就吃、就用。这项工作具有复杂性,取证难、认定难,宣传效果欺骗性较大,整治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从今年1月8日,13部门联合整治,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到3月1日,一共立案4865件,案值达到51.7亿元。我们提出是百日整治行动,但是这个整治工作不会局限于百日,必须长期进行,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要改革现在的保健品注册制度。更多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的传统,很多食品对某一方面都起到了保健作用。大家都知道,吃枣补血,吃芹菜降血压,这些说法有很多,很多食品都有传统意义的保健作用,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个作用要实事求是地介绍。
特别是刚才说到,政府也不能在这方面为企业背书。我们将来改革的目标就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扩大企业自我声明的范围。这个食品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好处,由市场来检验,由消费者来检验,减少政府的鉴定。至于其他用品,这种宣传就很难辨别,比如说这个鞋垫,说是保健鞋垫,怎么个保健法?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这种宣传,一个是要从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严格限制。必须要依法宣传,不能夸大宣传。对于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危害,要依法进行惩处。同时,特别要加强科普宣传,使消费者科学认知。请我们的专家来讲解保健方法,正本清源,使“保健”市场的宣传能够真正名副其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