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出,“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体系,加强对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六大幸福产业的统计监测。”这句话透露出两点,一是,目前健康产业的统计体系还不健全;二是,在幸福产业中,健康产业还不算老大。
事实上,健康易得也易失。这里无需赘述健康的重要性。但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大健康产业?
“再不发展,就被别人抢走了”
《经济》记者经过请教专家、梳理发现,健康产业脱胎于健康服务业。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之后便衍生出健康产业的概念。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到“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大健康”一词,又逐渐衍化出大健康产业。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鲍勇这样对《经济》记者解释。
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指出,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今后的前景非常广阔。”据鲍勇预测,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12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5万亿~18万亿元。
不过,我国健康产业与国外还存在差距。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5%,我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我国的健康产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差距。《规划纲要》分别对2030年和2050年制定了两大目标,目的就是减少大健康产业与国外的差距。不难看出,如果我国不发展自己的健康产业,再大的市场也会被外国人抢走。
“我们仍处于治疗阶段,而不是健康阶段。”鲍勇指出,从健康产业的供求关系来看,中国人的健康需求分成三类。一是,基本人群的疾病需求。主要体现为患病人群比例越来越高,疾病种类越来越多。二是,中等收入人群的功能需求(如何治疗亚健康)。三是高收入人群的健康需求。然而,无论是延长疾病人群的寿命,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功能干预,还是延长健康人群的健康时间,我们都缺乏分类、详细、深入的研究。
大健康产业三大难
的确,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向《经济》记者举例,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分布不合理,优质健康服务资源缺乏,农村与西部的问题尤为突出。以治疗为主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亟须转变。人们对健康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健康服务的本质及对市场机制在健康领域能否发挥作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影响到了政策制定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再如,医药生产流通粗放式发展。医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药品安全形势严峻,部分基本药物短缺,农村医药物流体系薄弱。此外,一些领域还存在着过度宣传、虚假宣传等问题。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健康产业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不清晰,人才奇缺,缺乏专业权威的评价体系。
对于上述问题,该怎么办?鲍勇建议,要从推动大健康产业的立法、研究大健康产业的供需关系,以及在人才建设、制定标准、增强服务质量等方面着力发展。
此外,还可以选择几个重点健康产业,比如,仿制药、三医联动、医养结合、妇幼产业、健康旅游、体育与健康等重点产业,从而带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与印度相比,我国政府对仿制药的开放程度较低。鲍勇建议,大力发展仿制药。二是尽管很多人不认为三医联动属于大健康产业,但其实医保、医药、医疗三者联动,有助于推进医改,也有助于控制慢性病。三医联动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能够帮助国家、家庭、个人节约医疗费用。三是以医养结合为例,它的路径仍不清晰,尤其是在医养融合方面有很多问题。2018年2月,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鲍勇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省区市推广医养结合模式,将这一产业做大。
小智能与大健康
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是探索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同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是健康和疾病发展过程中因果关系研究手段的重要补充。
南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副主委董建成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他们建立了眼底图像数据库,正在试图通过眼底图像开展相关慢病预防的探索。但在董建成看来,“目前在国内最难的是获得高质量可共享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不同的医院由于技术、人员或利益等原因,大多数医院的信息中心认为数据不能出医院。除了政府要求必须上传的部分数据外,基本都保存在医院内的存储器上,少数医院甚至只保留较短时间”。
在我国,无论是省级、地级市的卫生部门,还是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很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平台,其主要的数据来源是协作医院的临床数据和政府建立的健康电子档案。董建成特别提醒《经济》记者要正确认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内容和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该包括组学数据、临床数据、健康档案数据、生活方式数据、循证医学数据以及环境污染等数据,但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下很难获得满意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直接影响了相关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也会直接影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的效果。”尤其是数据共享的程度还很低。
我国开展医疗信息化已有20多年,期间提高了很多类似医院挂号、排队、打印检验单之类的医院工作流程的效率,给医院、患者带来了方便。但在提高医院医生诊断治疗水平方面的效率并不高。
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研究可以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差错,帮助医生找到更好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那么,健康医疗大数据到底应该如何应用?董建成认为,一是,开展我国现有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应用。二是,用现有的数据开展健康和医疗的科学研究。三是,将大数据应用到疾病预防、慢病管理中去,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疾病治疗率和治愈率,让人们少生病、不生病、不生大病。四是,加强全民的健康教育,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五是,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降低新药开发的费用,助力健康保险的发展。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医疗智能化也逐渐崭露头角。当前在医学影像、病理、心电图等领域,通过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其他临床领域的智能化应用还有待深入。
事实上,医疗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诊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未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帮助医生不断提高诊疗效率,让医生更好地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结合临床问题,开展医学研究,再来解决临床的问题。而这些是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的。
总体来说,努力提高中国国民健康素养,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有条不紊地发展大健康产业,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