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曾经这样自省,他坦言:“我个人认为,我们输给人家的地方是生活,以及工作的观念和态度。”
神级的洞察力当然很有价值,
但该如何解析这段话呢?
下面的事例适可说明。
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要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目: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业绩挂零
他出了门就骂:“这是什么鸟经理,和尚个个剃除了须发,还买什么梳子!”他找了个酒店喝起闷酒,又睡了一觉,第二天如实禀告:“和尚没有头发,无法推销梳子!”
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难道还需要你告诉我?”
第二个人:卖出1把
他来到一间寺庙,找到了和尚,并对他说:“我想请你买一把梳子,如果我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于是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卖出10把
他来到一间寺庙卖梳子,出面的和尚说:“我们真的不需要啊。”
那人在庙里四处转了转,问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
和尚回答:“是啊!”
“心诚是不是需要满怀敬意?”
和尚说:“要敬。”
业务员又说:“你看,这么多的香客大老远地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这样如何礼敬诸佛呢?如果庙里买些梳子供这些香客使用,让他们把头发梳整齐、把脸洗干净了,是不是对佛更加尊敬?”
和尚觉得此说有理,就买了10把。
第四个人:卖出100把
他也来到寺庙里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
那人分析:“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肯定会更兴旺的!”
和尚想了想,被说服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卖出1,000把
当他听到庙寺的和尚说“真的不需要”时,他如此响应:“您是得道高僧,对书法甚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呢?”
老和尚微微一笑,“此言善哉!”就买了1,000把。
第六个人:卖出了10,000把
他经历的过程和前五人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在和尚表达“真的不需要”后,他却卖出了10,000把。
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加持,成为信众们的护身之物,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甚至还会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带上一把,岂不大大弘扬了我寺院之名,广施济众。这样的大善之举师父岂有推卸之理?”
只见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既有这番美意,老衲自然要笑纳啰!”
就这样,寺院买了10,000把,并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加持,不仅信徒奔走相告,香火兴隆,捐得的善款也日益庞大起来。
不容讳言,其实是这六个人的观念和态度,造成了结果的天差地别。作为营销人员,值得深思的是:
你到底提供了什么给客户呢?
解惑
第一个人,深受传统观念的捆绑,只会循常理去考虑销售,这样画地自限,自然无功而还。
第二个人,是在叫卖同情心。
这是层级最低的“叩头营销”法,
偶一为之尚可,
但是绝对无法持久。
第三、四个人都懂得为客户着想,这样的“顾客满意战略”,自然会有较好的效果。
第五个人不仅能够让顾客满意,甚至还能迎合顾客的心理,果不其然赢得了对方的青睐。
第六个人,实已达到了物我两重天的境界。他不是在销售梳子,而是在卖护身符,把顾客的价值最大化!
从他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到: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被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住了。
谁说梳子就一定只能用来梳头发?
能不能成就,
端赖你如何诠释自己销售的商品啊!
因此,别以为从事销售这个行业只要努力就足够了。如果努力并没有结果,这样的努力绝非“免死金牌”,而是不值一文!
绩效的构成,
无异是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也就是做了多少和你做得多好。
这与你流了多少汗没什么关系。
如果把“工作是否完成”作为基数,“你有多么努力”作为系数,不变的事实是,当基数为零时,系数再大也没什么实际价值喔!
换句话说,
使命必达,才是商场上的真王道!